欢迎来到安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 网站无障碍本站支持IPV6
您当前位置:安康市人社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县区动态 > 正文内容

从紫阳创业经济带来的启示和思考

作者:  发布时间:2015-06-12 15:53  来源:

(经济转型,如何适应市场变化,引导农村劳动力与用工市场的有效对接,变人口大县为人力资源大县,使其从体力型向技能型、从生产型向服务性、从打工经济型向创业经济型的转变。一个国定特困县的农民持续增收高于全国水平-----

 

    2014年紫阳8万多人在外务工创业,收入达10亿元,占全县农业人口1/3的创业人员,揽回了全县50%的经济收入,支撑起紫阳农村经济的“半壁江山”,成为农村经济、县域经济的一大亮点。带着这个问题笔者做了有趣的调查:10年前,紫阳农民年人均纯收入1669元,只占全国同期3255元的51%。当年,紫阳外出劳务人员也在8万人次左右,创收4亿元,约占农业总产值的一半和全县生产总值的1/3。一个农民一年种粮纯收入才460元,外出务工人员一年收入5000元。 10年后的2014年紫阳农民人均纯收入7794元,比2005年1669元增加4.7倍。而去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10489元,比2005年农民纯收入3255元增加3.2倍。以上数据表明:紫阳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明显高于全国水平,在当前经济增速放缓,尤其是占农民收入大头的打工收入增长前景不容乐观、农业生产成本加大“双碰头”的“双重压力”下,紫阳农民收入特别是外出创业人员的收入仍然在经济发展快车道上一直奔驰。 
    近年来,紫阳县积极适应市场变化和外部用工需求以及农村劳动力更新换代的结构特点,创新思路,加大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并将此作为提升劳动者素质、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工程。通过宣传让“想致富,学技术”的理念深入人心,将职业技能培训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先后通过整合各类培训资源,捆绑相关项目培训资金免费培训各类技能人员,重点把修脚足疗养生作为增加农民收入、富民强县的新兴产业,倾情打造“紫阳修脚师”品牌。一年来,通过订单培训,2000多名“紫阳修脚师”有1800多人从事专业修脚行业月收入稳定在3500以上,因此带动7000多人实现脱贫,接近去年全县精准扶贫脱贫人数1.5万人的50%。 
    从“洗脚”进城的打工仔到“修脚”创业的董事长的郑远元,这个修脚足疗养生行业的领军人物和“全国诚信企业家”其创业事迹不但占居人民日报大版篇幅坐上《中国现代文学》的头把交椅而且成为县长人社局长的坐上宾,其专业修脚连锁店遍布全国各地620多家,员工超过5000余人。安置1700多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并稳步增收。2014年毛收入达到6个亿,积累资金在1000万元以上的就达30多人。在郑远元的带动下,紫阳外出从事专业修脚足疗养生行业的创业收入比2005年打工收入提高10倍。仅他所在的高桥镇铁佛寺村就达千人,占总劳动力的80%,每人年收入5万元,该村存款在200万元以上的成功“小老板”就达180人,积累资金大3.6个亿,全村3561人人均积累资金超过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万元高出全县人均收入的30%以上,成为修脚致富过亿元第一村创业典型的“铁佛现象”。
    从紫阳创业经济,带给我们的启示及思考: 
    一是作为国定特困县,经济基础薄弱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人口大县,人往哪里去?路从何处来?钱又怎么挣?已成为紫阳县历届决策者的重要思考和工作“接力棒”。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县委一号文件《关于加强劳务输出的决定》,告诉农民朋友“要脱贫、走出门”,到去年县政府下发《关于免费职业技能培训的决定》,向农民告知“想致富、学技术”。实现了由“父母官”到“引路人”的根本性转变。 
    二是涉及农民就业相关的职能部门,是否有所作为,是否积极适应新常态,切实转变职能,主动为农民朋友提供“保姆式”服务,是农民增收的关键。 
    三是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引导新生代农村劳动力与用工市场的有效对接,变人口大县为人力资源大县,而且实现从体力型向技能型、从生产型向服务性、从打工经济型向创业经济型的转变,是农民实现稳步就业和持续增收的重要环节。

分享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