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安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 网站无障碍本站支持IPV6
您当前位置:安康市人社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县区动态 > 正文内容

进城安居更乐业

作者:  发布时间:2012-11-13 16:01  来源:

推进农村居民进城落户是促进农民脱贫致富,提高城镇化率的有效途径。紫阳县通过统筹谋划、准确定位、因地制宜、打造亮点,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且具有地方特色的新模式。近三年来,全县进城落户农民累计达到2.4万人,在保证规模的同时,拓宽了就业渠道,走上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真正使他们进城安居更乐业。

找准着力点,形成聚合力。农民进城落户是一项全新的系统工程,涉及工作量大面广矛盾突出,巧用政策、汇聚民力成为此项工作得以有序推进的重要支撑。该县在启动之初,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宣传动员,形成由政府主导、群众积极参与的良好局面。在措施上大胆创新,采用项目整合,资金捆绑的方式,积极整合各类资源,形成工作合力,将工作任务落实到人社、发改、扶贫、住建等部门,实现了避灾安置、安居工程、城镇建设等与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工作的有机结合,从而避免了出现重复享受政策、重复低水平建设的不良现象。前期工作量大,资金短缺亟待解决,全县上下一边“摸着石头过河”,一边大胆创新实践,各级政府千方百计拓宽融资渠道,逐一破解资金难题,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相应措施,撬动民间资本,吸收工商资本投入,以及适度商业开发等方式确保进城农民少拿钱或不拿钱,实现“搬得出、住得起”的目标。

因地制宜,打造宜居新模式。紫阳县立地条件极差,山体稳定性脆弱,集镇依山而建,群众临河而居是普遍现象,受地理条件制约,县城和集镇建设规模受到限制,实现“拉大县城、集镇骨架”的构想困难重重。近年来,该县各级党委、政府着眼长远,高起点、大手笔实施移山造地工程,投资逾10亿元的西门河新区建设工程正在快速推进,建成后可获得土地600亩,可解决约2万人的住房问题。在鼓励农村居民进县城落户的同时,大力推进农村就地城镇化,以城镇化的理念来建设农村,促进城乡统筹,实现农村城镇化。通过开山筑堤架桥形成的新区比比皆是,新建的双桥镇兰家坪现代社区,占地40余亩,由荒地荒滩改造而成,有效降低了由征地带来的建设成本,开发商按规划建设,政府统一回购,然后按原价出售,并将一楼商业用房公开拍卖,用这笔赚来的钱建设公共设施。高桥镇在拉大集镇骨架上大做文章,由路桥相连,形成“一镇四区”的大格局,招引了外出创业成功人士返乡发展,企业投资近1亿元建设裴坝、兰草两个新型农民社区,并投入巨资建设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生物制药基地,优先保证进驻居民进厂打工、到园区务农。按照规划,各镇加大了土地储备,有序开发,有步骤的为进城农民安居筑巢。目前,建成或已开工40余处进城农民集中安置点,道路、饮水等基础设施正在逐步完善,实现了农民进城、集镇变大的良好社会效果。

力促就业,实现乐居梦想。由于产业项目少,吸纳就业能力低,无法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稳得住、能发展”成为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后的最大难题。该县通过培训创业、劳务输出、就近务工及解决公益性岗位多种渠道使有就业能力和有就业愿望的富余劳动力基本实现就业。强化免费技能培训、提供创业担保贷款,扶持进城农民自主创业,近年来已向2100余户进城农民发放贴息贷款超过1亿元,带动就业4500余人。大力推进有组织的劳务输出,政府扮演劳务中介角色,掌握市场需求,提供用工信息,近年来组织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务工达到2万余人次,实现劳务收入约3亿元。针对部分就业困难人员,采取公益性岗位安置的办法解决就业,近年来累计安置就业达到780人。同时,加强了教育、卫生、社保等各方面的服务,对进城农民实行子女就近入学,自由选择医保等优惠政策。在“搬得出”后,住进楼房里的农民如愿在城里安家落户,以自主就业创业的方式“稳得住”生活,最终逐步实现“富得起”的跨越。该县进城农民不仅实现了“转身 、转居、转型”,更重要的是实现了“转业”,走出了一条新型的进城农民致富路。

分享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