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安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 网站无障碍本站支持IPV6
您当前位置:安康市人社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县区动态 > 正文内容

发展劳务经济拓宽就业渠道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作者:  发布时间:2011-12-19 10:14  来源:

劳务经济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尤显重要。近年来,平利县委、县政府把劳务经济摆在了突出位置做大做强,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激励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全民创业,全县劳务经济围绕“城乡统筹”这一主线,抓住“劳务输出和返乡创业”两大关键,突出“拓展转移渠道、培育劳务品牌、扶持返乡创业”三大重点,实现了“转移总量稳中有升、品牌输出效应初具、返乡创业带动就业、收入水平较大提高”四大目标,劳务收入占据了农村经济收入的“半壁江山”,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地看到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一是众多人群依赖政府就业的观念根深蒂固,自主创业意识不强,统筹城乡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二是劳动者技能水平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劳动力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出现就业岗位“又多又缺”和招工单位看着人招不到工的“尴尬”现象。是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不高,劳务品牌还不响亮,舆论宣传力度还不强大。四是劳动监察力度较弱,异地维权服务不够,驻外劳务工作站效能也没充分发挥。就业服务体系不完善基层社会保障服务机构人员紧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县服务重心下移的进程和公共就业服务质量与效率的提高。

为进一步做大做强劳务经济,推进城乡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相协调、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目标,结合本县实际,提出以下建议意见,供领导决策,兄弟县区参考。

一、充分认识发展劳务经济的重大意义,牢固树立五种观念。各级、各部门必须要充分认识到发展劳务经济,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缩小城乡二元结构的战略重点,是提高劳动力配置效率、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迫切需要,是实现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重要渠道,是促进农业化向工业化、城镇化转型的调节杠杆,是立足三农抓三农和跳出三农抓三农、推动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居住的关键举措。要牢固树立抓劳务经济就是抓民生、抓发展、抓就业、抓增收、抓稳定,真正把劳务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摆在突出位置抓实、抓好。        

二、大力实施“千人创业带动万人就业”工程,不断拓宽转移渠道。首先,提高有组织化劳务输出程度。按照 “政府引导、人社部门牵头、各镇及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运行机制,采取“宣传发动、行政推动”的方式,充分发挥县、镇劳务经济协会的作用,采取主动联络、实地考察的办法,以平利籍务工创业成功人士闯出的务工基地为依托,再选择沿海地区30个名优企业长期开展稳定的劳务输出协作,打造平利劳务品牌。在具体工作中,通过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等活动,采取发放路费补贴、赠送安全保险、集中购买车票、免费通识培训、义务职业介绍等一系列便民优惠措施,为外出务工者开辟务工“绿色通道”,促使劳务输出组织形式由自发性、零星式、小批量向有组织、成建制、大批量、有序化转变。第二,扩大就地就近转移规模。在巩固原有农业产业大户、致富带头人有序扩大发展规模的基础上,充分发动和鼓励返乡农民工从事特色规模化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及第三产业,进一步拓展农村经济和产业发展的空间,挖掘更多的就业岗位,促进我县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配置和调整。坚持把劳务经济与招商引资工作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平利在外创业成功人士的影响力,大力宣传推介平利的优势资源,通过平利外出创业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兴办企业并引进一批如服装加工、电子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企业落户平利,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规模,解决农村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实现招商引资与劳务经济互动双赢,促使就业岗位由短期临时性向长期稳定性就业转变。第三,出台激励政策鼓励全民创业。定期评选奖励 “优秀务工人员”、“十佳创业标兵“创业示范单位(户)”和“优质服务单位”,大力宣传优秀务工创业人员和引导扶持创业的优质服务单位的先进事迹,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和鼓励创业的良好氛围,激发创业活力,推动全民创业,培育出1000名创业能人,通过他们再带动10000人实现就业,形成创业务工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市场竞争综合能力。结合县情,坚持“围绕基地抓培训、围绕产业抓培训、围绕就业抓培训、围绕新农村建设抓培训”的思路,进一步整合培训资源,完善培训体系,以县职教中心(安康技术学院平利分院)为龙头,农技校为基础,民办培训机构为补充,“四大工程”为支撑,采取订单式、预备式、引导式和提升式培训形式,创新培训模式,提高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使就业人员素质由底层次向高层次转变,我县的输出层次得到质的飞跃,劳务收入逐年提高。对务农的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其增收发展能力;对转移就业的开展技能和引导性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对新建企业员工开展岗前技能培训,促其尽快成为合格员工上岗就业;对劳动密集型企业原有员工开展技能提升培训,提高其熟练能力,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对有资金、有技术、有创业愿望的人员开展创业培训,提高其创业能力;对有条件进城居住的农民根据其意愿,动员并组织参加各类培训,全面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确保农民进得来、留得住、有保障。以上所有培训,一律用足国家优惠政策,实行“四个免费”:即免费技能培训、免费发放教材、免费技能鉴定、免费职业介绍,同时,适时开展技能大比武竞赛和评比活动,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确保培训促就业、就业促发展的目标实现。

四、全面落实劳动保障优惠政策,带着感情做好就业再就业和创业帮扶工作。结合“双创”等城市规划建设、社会事业公共管理服务等工作,大力开发社区劳动保障协理员、保洁、保安、门卫、园丁、驾驶、物业管理等公益性岗位,加大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帮扶力度;按照贷前严格审核、贷中强化服务、贷后跟踪监管的工作程序,坚持将小额信贷工作作为激励创业、促进就业的民心工程来抓,降低门槛,简化手续,使所有资金困难经营者都能享受到小额贷款担保贴息的优惠政策;全面落实“3848”人员社会保险补贴政策,加大失业保险扩面征缴和待遇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失业保险“防失业、保生活、促就业、稳岗位”的作用

五,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和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构建和谐人事劳动关系一是加快推进县级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把人力资源市场建成集职业介绍、创业指导、就业培训、劳务输出、社会保险服务、劳动仲裁、劳动执法、人事和劳动保障事务代理为一体的高标准综合性服务“超市”;二是创建标准化乡镇社保站。按照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五到位”的要求,加大基层社保站的硬件设施建设健全并完善农村劳动力资源“一库二表三册四帐”管理,加强对基层社保工作人员的培训与考核,努力提高工作服务水平;三是加强两网化建设。本着方便群众、便于管理的原则,在全县所有村、社区设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信息站,配齐电脑、打印机、电话、传真、网络等相应设施,负责辖区信息采集发布、组织劳务输出、代办各类社会保险、协助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等工作,实现劳动就业及社会保障工作服务全覆盖,工作重心整体前移;四是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和异地维权援助力度。对内,认真开展劳动监察的日常巡查和专项检查工作,重点核查用人单位制定内部劳动保障规章制度的情况、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的情况、支付劳动者工资和执行最低工资标准的情况、参加各项社会保险和缴纳社会保险的情况等事项,依法查处和纠正各类违法行为,维护和谐的劳资关系,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对于外出务工人员在异地遇到困难和侵害,积极与当地劳动保障监察机构联系,指导、协助并支持务工人员通过法律途径维权。必要时,责无旁贷赴务工人员所在地提供法律援助,依法维护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做务工人员的坚强后盾。五是充分发挥驻外劳务工作站的作用。依托劳务经济协会,在规范完善珠江三角洲劳务工作站运作的基础上,力争在长三角、京津唐和西北地区等平利籍外出务工人员集中地再建3—4个劳务工作站,在“一线”靠前为广大外出务工者提供全方位服务,做外出务工人员的贴心“保姆”。

分享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