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安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 网站无障碍本站支持IPV6

安康:让更多搬迁群众走上康庄大道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3-06 18:19  来源:

    近年来,安康市人社系统抢抓陕南移民搬迁政策机遇,围绕全市避灾扶贫搬迁十年总体规划和年度目标任务,将促进就业、扩大创业作为支撑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工程的重要举措,扎实推行“五个一批”举措,力促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一、探索“社区工厂”新型就业模式,支持就地就近就业一批。近年来,安康市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践中,积极探索就业新路径、创业新模式,在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社区中支持兴办社区工厂,开发社区就业岗位,走上了农民就业、工厂发展、社区繁荣、社会稳定的良性循环发展之路。尤其是我市平利县在推进移民搬迁工作中,实施“政府引导、能人引领,以厂兴社、厂社融合,基地孵化、连锁推进”的工作思路,出台《平利县扶持发展社区工厂暂行办法》,从厂房用地、税收优惠、房租补贴、免费培训等多个方面进行扶持,围绕就业抓招商,围绕招商抓创业,精准实施“保姆式”服务,实现了“招商、创业、就业”三维一体的工作格局,一大批劳动密集型企业迅速落地,一大批返乡创业投资者回乡兴业。截至目前,平利县创办社区工厂32家,其中电子元器件加工厂18家,手套、棉鞋等加工厂7家,其他行业7家,吸纳搬迁群众就地就近就业2000余人,走出了一条安康“创业就业新模式”。201585日,《光明日报》就平利“社区工厂”新模式进行了专题报道,西北大学、西北政法大学先后就平利模式进行了调研和课题立项,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二、做响劳务品牌,大力开展培训促进就业一批。坚持把技能培训作为搬迁群众提升就业创业能力、实现持续稳定就业的重要抓手,允许培训定点机构在移民搬迁集中的乡镇、社区开设培训点或培训班,积极推进技能培训进小区、进社区、进企业,按照不同类型、不同群体,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就业技能培训等定向式培训,激励移民搬迁群众学技术,凭技能实现就业一批。目前,我市紫阳修脚师培训已经形成一张亮丽地劳务品牌,深受广大群众欢迎,也成为安康市技能脱贫的“重要经验”。紫阳技能培训促使紫阳远元集团已在全国各地开设修脚护理直营店面283家,加盟店720多家,年产值超过8亿元,依托修脚足部护理产业紫阳县创造劳务收入超过5亿元,实现数千人脱贫目标。201582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小产业有大作为”通讯文章,专门就紫阳修脚师技能脱贫工作成效进行了专题报道,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三、创新创业政策支持,扶持创业拉动就业一批。市政府结合实际出台了《安康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调整、充实和完善了创业就业27条扶持措施。政策涵盖资金保障、平台建设、创业扶持、公共服务等多个方面,尤其是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确定市本级落实500万,县区按每年每10万人配套60万的就业创业基金配套落实相关资金,明确建立健全创业贷款担保基金补充机制、创业受挫关怀机制、创业担保贷款呆坏账处理以及支持返乡创业的有关优惠政策,鼓励有条件的搬迁群众自主创业。对经过认定的信用乡村推荐的创业人员免除反担保,允许农村劳动力以农村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居民住房财产权抵押申办创业担保贷款,对进入市级创业孵化基地的搬迁群众及返乡创业者,我们进一步提高了贷款支持额度,放宽了政策限制,切实在资金支持方面提供便利、释放红利。全市累计为4.2万名创业者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7.5亿元,扶持创业项目2.43万个,带动就业10.7万人,其中社区搬迁群众创业占有较大比例。

    四、强化劳务对接,促进就近就地或省内外输出一批。积极推进区域性人力资源交流合作,引进知名人力资源企业入驻安康,全市共与省内外189个企业签定了《劳务对接协议》,建立完善输出地与输入地劳务对接长效机制,确保全市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对输送农村劳动力在市内企业就业,并办理劳动用工备案和就业登记手续、签订规范劳动合同期限1年以上的,给予一次性每人200元的职业介绍补贴。进一步搭建招聘平台,强化服务对接,及时搜集更新发布省内外用工信息,积极开展“春风行动”、“ 民营企业招聘周”等活动,年均在市人力资源市场举办各类招聘会60场次以上,将用工信息“请进来”和求职人员“送出去”相结合,采取定点劳务输出组织服务,就业技能培训服务,搬迁户创业跟踪服务,务工人员维权服务“四项服务”,拓展对外输出、就地转移、自主创业“三种渠道”,着力解决移民搬迁安置社区群众的“后顾之忧”。近三年,平均每年固定转移农村劳动力60万人以上,平均每年创劳务收入65亿元以上。

    五、优化就业公共服务,推动就业一批。将移民搬迁群众中符合连续失业一年以上的登记失业人员、毕业后超过半年未实现首次就业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失去土地且已办理失业登记的被征地农民、失业的残疾人、未就业的城镇退役军人和军烈属、需要抚养未成年人的单亲家庭失业人员等六类人员纳入就业援助范畴,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拨付公益性岗位补贴,托底安置一批为搬迁群众开启就业“绿灯”。以“群众搬到哪里,服务跟到那里”为主线,全面推进陕南移民搬迁安置点就业创业和社会保障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工作,积极推进创业就业公共服务平台入驻社区,创业就业政策宣传走进社区,部分村镇先后建立了创业就业服务窗口,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促进公共就业服务实现由制度全覆盖向人群全覆盖的重大转变。 近年来,全市先后创建国家级“充分就业社区”2个,省级“充分就业社区”6个,培育认定市级创业示范社区71个、示范镇10个,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示范基地70个、示范镇30个。

 

分享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