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安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 网站无障碍本站支持IPV6

“智力引擎”添动力,绿色发展风正劲

——“十三五”人才工作巡礼

作者:赵婷 刘晓虎  发布时间:2020-12-30 19:23  来源:安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今日安康,求贤若渴,海纳百川。

“十三五”以来,安康市人社局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精心指导下,坚持把促进人才发展摆在战略全局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践行中省人才发展规划和人口发展战略,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以建设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为目标,围绕引才、育才、用才,创新机制,搭建平台,优化服务,加快吸引人才人口在安康聚集,力促全市人才总量增加、人才素质提升、人才活力涌现、人才作用有效发挥,为建设西北生态经济强市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招才引智提速换挡,人才总量不断扩大

人才新政密集出台

面对欠发达地区人才工作的普遍性难题,安康市围绕“来得了、留得住、用得好、流得动”,先后出台了《安康市“百千万”人才工程实施方案》《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安康市大力吸引人才人口若干政策措施》《关于建设矢志爱国奉献勇于创新创造优秀人才队伍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实施意见》,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等部门联合印发《安康市高层次和紧缺特殊人才引进办法》《安康市柔性引进人才办法》《安康市域外机关事业单位人才选调暂行办法》《安康市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为人才强市战略搭建了较为系统的政策体系。随着一系列人才政策的实施,全市人才队伍建设有效推进,人才总量有了较大增长,人才队伍素质不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和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人才数量逐年增加,部分急需人才短缺状况得到缓解,人才结构逐步改善。

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因地制宜,降低门槛,着力破解基层人才招不来、留不住的问题。安康市人社局通过改进基层一线事业单位人才招聘政策,如对县及县以下事业单位招聘岗位不设开考比例、对部分乡镇岗位将学历条件放宽至大专、对部分岗位限定本地户籍,对新招聘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设置在基层最低服务年限等措施,确保基层人员招得来、稳得住。

突出重点,创新机制,着力构建高层次和紧缺特殊人才引进招聘绿色通道。安康市人社局抛弃“等、靠、要”的落后思想,变等才上门为主动招才,积极开展校园专场招聘活动,走进陕西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众多省内外高校,采取组团作战,聚焦绿色发展和人才政策,吸引高校毕业生来安签订就业协议,形成了引才聚才的“海潮效应”。

“我是在浏览网页时看到安康市人民政府网发布的校园招聘公告,当时就挺心动,决定到现场了解具体情况。”现就职于安康市第一小学的张逸回忆说。2018年,张逸从华中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毕业后,到当地一所私立学校担任了幼儿教师。她说:“在外求学工作多年,一直没有好好感受家乡的变化。2019年12月在学校参加了校园招聘会,我发现家乡建设脚步飞快,我为家乡感到骄傲。而且,市里很重视人才,实施的人才政策很让人暖心,更加坚定了我回家就业的决心。”

不仅是教育行业,安康市医疗、交通、城建等民生事业同样面临人才紧缺。安康市人社局围绕绿色循环产业、富硒特色产业和教育、卫生等行业对高层次紧缺专业人才的需求,构建了组织人社部门审核把关、招聘流程规范简化、信息过程网上公开、用人单位自主引进的人才引进招聘工作机制,持续加大高层次人才紧缺人才招引工作力度。面向著名高校选拔引进医疗、建筑、水利、交通、规划等紧缺急需专业人才共引进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等高层次人才和特殊紧缺人才576名,柔性引进两院院士9人、博士研究生25人。

为安康职业技术学院引进2名“全国技术能手”毛朝军和赵小燕。

实行特事特办,通过“火线练兵”的方式为人员紧缺的6家医疗机构及时补充了12名一线医护人员在全省率先以考察的方式对驰援武汉的10名医务人员进行定向招聘,办理正式入编聘用手续。

积极探索,创新方式,开辟人才引进新路径。为进一步吸引域外成熟人才回安,安康市人社局制定了《安康市域外机关事业单位人才选调暂行办法》,积极探索安康籍域外人才回安的新路径,创新了人才流通方式2019年又会同市委组织部出台了《安康市域外机关事业单位人才选调暂行办法实施细则》,使得域外优秀公职人员回安渠道更加畅通手续办理更加简便

近五年来累计为全市事业单位招聘各类人才11790人,其中“三支一扶”84人,“特岗教师”3670人,医学本科生1326人,医学专科生781人。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我市六大类人才总量为227944人,其中科技人才3468人,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人才1821人,教育人才28303人,医疗卫生人才14845人,技能人才17万人,高层次人才总量5730人。

强化人才培养选拔,人才质量不断提高

强化培训育才

分级分类扎实组织开展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四类培训”和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每年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参训率达50%。5来,全市开展继续教育培训上百期,培训人数达到8万余人。结合苏陕协作人才交流项目、校地合作平台,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优秀人才到发达地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培训学习,近两年先后组织1800余人到清华、北大、上海交大、浙江大学、西安交大等全国知名高校和深圳、常州等发达地区学习培训考察,达到了解放思想、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的目的,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依托国家高素质农民培训项目,坚持“立足产业、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注重实效、农民自愿”原则,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为核心,分层分类培育了一批综合素质高、生产经营能力强、主体作用明显的高素质农民。

加大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制定了《安康市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安康市企业新型学徒制工作方案》,按照“龙头企业+免费培训+定向输出+就业安置”的技能培训模式,大力推进政校企合作,全面实行“三包两免一补”的全免费技能培训政策,为用工企业提供优质技能人才支持。“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免费技能培训27.5万人,培训贫困劳动力11万人,截止2019年底,技能人才总量17万,其中高技能人才5800人,其中高级工5721人,技师74人,高级技师5人,获批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探索走出了“石泉能人兴村”“平利社区工厂就业脱贫”“紫阳免费技能培训”等人才助推脱贫攻坚的经验模式,以紫阳为代表的安康修脚足疗技能扶贫模式,先后被评选为“全国人社系统精准扶贫典型案例”“中国优秀扶贫案例”“全球最佳减贫案例”“全国知名劳务品牌”等。

千方百计为落户企业提供用工支持,全力以赴解决企业用工难,组织“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金秋招聘月”等主题招聘洽谈会,为企业注入了大批产业技能工人。大力推广村级劳务服务机构扶贫模式,全市组建村级劳务公司(含服务站点)1527个,服务覆盖全市所有行政村,实现人力资源服务到村100%全覆盖。

搭建平台育才

围绕新型材料、装备制造、茶叶、魔芋、蔬菜、农产品加工、生态渔业等领域,先后建成4个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3个陕西省博士后创新基地,4个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10个市级科技创新专家工作站,12个市级专家工作站,有效缓解了我市科教资源不足、专家团队匮乏、科技创新水平低下的局面。

深入推进校地合作,与30余所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签订了人才战略合作协议,建成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骨干基层实践基地”。

以企业为主体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2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2家、省级产业联盟3家,与中国农科院共建富硒产业科研创新团队17个,建成国家级众创空间3家,国家级星创天地6家,市级以上创业平台26家,为人才集聚提供强力的平台支撑。

2020年,先后制定了《安康市专家服务基地建设管理办法》和《安康市专家服务基层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围绕重要行业、重点产业、企业对人才技术的需求,依托企业、园区、合作社和基层学校、医院,组建专家服务基地,开展专家服务基层行动,促进人才与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有效对接,帮助企业和基层解决技术难题,培养急需人才。全市已认定15个市级专家服务基地,145名专家到基层开展技术服务和人才培训。

选拔培养育才

抢抓中省对重点扶持区域人才项目支持倾斜契机,积极推进省“高层次特殊人才计划”我市人选的培养、选拔推荐工作。截至目前,我市共推荐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10人次、省有突出贡献专家6人次、省级中青年专家3人次、“三五人才”12人次、重点领域拔尖人才2人次、省特支计划领军人才5人次、安康市有突出贡献专家101人。

我市选手王荣荣参加全国扶贫职业技能大赛荣获金牌,为陕西省实现了全国一类职业技能大赛金牌零的突破。

组织开展安康市第一批“金州工匠”评选工作,评选出 21名“金州工匠”。安康市第二批“金州工匠”评选工作正在进行中,拟再评选50名“金州工匠”。

成功举办第四届“中国创翼”暨陕西“丝路创星”创业创新大赛安康选拔赛决赛。

强化激励保障,人才活力不断增强

优化人才评价机制

建立了以同行评价为基础的评价机制,灵活采用考试、评审、考评结合、考核认定等不同的评价方式,对专业技术人才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在基层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中取消对职称外语、计算机及发表论文的硬性要求,推行体现专业技术人才工作实和特点的评价标准。下放了初任职称评审权限,将初任职称资格交由用人单位自主评价;放开了基层高学历、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晋升岗位限制条件对引进和招录的硕士研究生,晋升中级职称可不受单位岗位限制。降低了基层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条件,简化了评审程序,对符合条件的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申报中高级职称可直接考核认定,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申报职称开通绿色通道。对受到市级以上表彰的单位适当提高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设置比例。

截至目前基层事业单位专业技术高级岗位设置最高达到35%,中级岗位均达到50%,全市事业单位在职人员中具有正高级职称资格265人,副高职称5192人

制定了《专业技术三级岗位管理办法》,截至目前全市共有39名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获聘三级岗位。

对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医务人员和长期在贫困地区和基层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在参加职称晋升、岗位聘用时给予倾斜。疫情发生以后,已为支援武汉一线的10名医务人员执行高聘专业技术职务等次,146名一线医务人员优先晋升岗位等级并落实了相应工资待遇;累计为全市一线医务人员审批临时性工作补助67.6万元。

多措并举推动创新创业

强化对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等群体创业优惠政策宣传,积极开展SYB创业培训,及时调整创业担保贷款政策,扩大支持人群、提高贷款额度、降低申请条件、拓宽经办渠道、优化服务体系。5年来,累计创建省级返乡创业示范园7个,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县(区)5个,认定市级返乡创业园区17家,表彰 22名返乡创业优秀企业家,建成“陕西安康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等各类创业孵化基地54家。累计开展创业培训2.96万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4.4亿元2017年12月,安康市被命名为“省级创业型城市”

 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崭露头角

2020年6月我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正式开园,入驻企业共计37家,其中入驻人力资源机构28家。二、三季度入园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2.21亿元,税收391.12万元,服务企业数量共计990家次,服务就业人员13400人次,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共同发展。开园以来组织和参与活动共计50场,招聘类活动20场;培训类活动19场、行业交流活动11场。

尊重人才、服务人才的环境持续优化

扎实推进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和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建立导向鲜明、科学规范、有效管用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和奖励制度大力宣传表彰人才,积极营造尊重人才、关爱人才的社会氛围,让各类人才在贡献社会中得到尊重。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先后对全市有突出贡献专家、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奖励。

围绕人才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安康市积极为各类优秀人才营造工作、生活的良好环境。

★对国际顶尖人才、国家级领军人才、地方高级人才、产业发展实用人才、国民教育本科及以上大学毕业生等,分层分类提供住房、落户、配偶就业、子女入园入学、医疗便利、创业扶持等服务保障。

★设立人才服务专员制度,对重点人才(团队)项目“一对一”为其提供引进落户、创办企业、人才政策兑现、社保医疗教育等全方位、全过程服务。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为各类创业团队提供商事、财税、法务、知识产权、人力资源等专业服务。

★在市属三甲医院开通高层次人才就医“绿色通道”,配备健康顾问和就医服务联络员,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优先诊疗、健康管理和咨询服务。

★引进人才的社会保险、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等与本市专业技术人员享受同等待遇。对引进的高级专家、博士,每年安排全面体检一次,每年组织到外地疗养10—15天。

★引进到我市的国内知名专家、正高级职称专家、博士等高层次人才,本人及其配偶、子女户口可随调随迁,在全市范围内自由选择落户地;其配偶有工作单位且自愿调入我市工作的,由组织、人社部门负责落实;其未成年子女入托和入学,由教育部门协调解决。

★为高层次人才量身定制“金州优才卡”,持卡人可在子女教育、交通出行、旅游观光、医疗保健、政务服务及金融业务等多个领域享受“绿色通道”服务。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回顾“十三五”,随着一系列人才政策的落地,安康市重才引才的社会氛围日渐浓厚,人尽其才的良性局面正在形成,安康正成为群英荟萃之地和干事创业热土,“智力引擎”动能澎湃。展望“十四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面对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五个扎实”要求“追赶超越 绿色崛起”定位,推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确保“发展为要、生态立市、开放兴市、产业强市”目标的实现,必须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全面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建设规模宏大、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努力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实现追赶超越的事业中来,力争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确立我市人才竞争的比较优势。

分享到:
Baidu
map